Conversational UI 的前身今世(上 · 返祖)

2016 年可以称得上是 Conversational UI(对话式界面)爆发的一年,不论是具有聊天机器人的各路 IM 应用(如 Google Allo、Telegram、Facebook Messenger),还是各类 AI 助手(如 Siri、Google Assistant、Cortana),都像约好了似的都用 Conversational UI 实现了他们的功能。一时间 Conversational UI 也成为业界讨论的热点。一时间,Conversational UI 也成为业界讨论的热点。

纵观人机交互的整个发展历程,经历了物理指令、终端命令、图形界面几个阶段。最初的物理指令包括电路指令和后期的打孔纸带命令等,后期的纸带命令其实只是显示器出来之前出现的终端命令雏形。在个人电脑出现以后主要就是终端命令和图形界面的时代。

终端命令行,对于现在的大部分普通用户来说应该已经非常陌生,它是一种非常原始的人机交互接口,用户通过特定格式的文本向电脑发出指令,电脑接收指令后执行相关操作并以文本形式返回结果或输出错误信息。不论效率,这样的交互方式对普通用户是非常不友好的。想要使用这样的计算机,不记下几十个常用命令几乎是寸步难行的,记忆成本无疑抬高了使用门槛。密密麻麻的返回结果文本需要用户有极佳的耐心和视力,以便找到想要的内容。这样的人机交互被时代淘汰是必然的结果。

终端命令行

图形界面一经推出,便被认为是个人电脑的救星。人类终究是视觉动物,可视化的界面、曾经熟悉的文件夹、按钮等等图标给了用户极强的安全感,鼠标的点击和移动也给了用户真切的操作体验。用户终于可以清清楚楚地看见操作的对象,也能明明白白地知道操作的结果。如今不论是电脑、手机或者其他电子终端,几乎都在使用图形界面,很少有人还能记得当初命令行的样子。

图形界面发展到今天,依然生机勃勃,但随着信息量爆炸式的增长,某些场景传统的图形界面暴露出一些缺陷:冗余信息的重复、有效信息难以提取、信息排版的重要性与日俱增、难以给用户提供更具针对性的信息。

行业的先行者们将目光又回到了被时代抛弃的终端命令上,慢慢形成了现在的 Conversational UI。或许最早的尝试来自自动短信服务的时候,向运营商号码发送 CD(或者 “菜单”),运营商回复所有的菜单和相应编号,用户再根据编号完成各类操作。这是 Conversational UI 的雏形,也对日后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后来的 IRC bot 之类的应用场景本质上跟自动短信服务没什么区别,只是运用在了互联网服务上。

真正推动了整个行业对 Conversational UI 运用的,一是腾讯微信,二是 Google 推出的 Google Now 服务,三是 Apple Siri。

先说微信,微信在推出服务号之后,提供了一种类似过去短信自动服务的自动信息推送和信息查询服务。以银行公众号为例,进行消费后给用户自动发送消费详单,用户也可以发送相关关键词查询账单等等。和短信服务不同的是,微信将信息很好的筛选和排布:突出有效信息,减少冗余无效的信息,最大程度的满足用户的需求而不造成巨大的视觉压力,但本质上并没有太大变化。

微信公众号提供的提醒和查询服务

而 Google Now 则相比于此更进一步,一方面,Google Now 自动识别用户收到的 Gmail 邮件中的内容,将关键信息提取并转换成对用户更友好的、更高效的卡片显示方式展示出来。另一方面甚至对于用户可能的后续需求进行预测和先行提供。比如:提取用户网购订单的确认邮件,提取订单号和商品信息,并自动查询发货信息和提供订单追踪信息。这样一来不仅满足了用户的当前需求,更满足了用户可能的后续需求。

Google Now 提供的多种信息卡片

而对于 Siri,它的出现是极大程度的影响了其他类似产品使用 Conversational UI 的趋势。Siri 作为虚拟智能助手,跟用户的交互采用了对话的形式,从形式上给了用户亲切感,不再是冷冰冰的机器,而更像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对象。功能上,Siri 也比以前的 “伪·人工智能” 有了巨大的进步,主要体现在对前后文的识别和记录上。Siri 提供的信息不再是固定不变的,而会考虑用户指令的前后文,针对性的提供更准确更有效的信息。

Siri 的对话式交互和前后文语音分析

回过头看,从形式上,Conversational UI 让人想起那已被时代淘汰的终端命令行。同样的一问一答、同样的对话式交互。不一样的是,Conversational UI 相比与命令行更现代、更平民化,清晰易懂的图形界面和自然语言的识别极大地降低了使用门槛,而且获得的回复也不仅局限于文本,甚至可以包含图片、视频、链接和地图。可以说,Conversational UI 是人机交互发展中的一种返祖。这没什么不好,淘汰的东西未必全都是糟粕,也许只是由于技术的限制而埋没了他们真正的价值。技术有了进步,过去的精华可以被吸收,也必将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